高温防暑指南科学应对中暑风险 守护生命健康防线

作者:未知 来源:本站原创 录入者:渠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:2025年07月01日 点击数:

随着盛夏酷暑来袭,渠县人民医院急诊科近期接诊多例中暑患者。高温中暑作为夏季高发的急性热损伤疾病,轻则引发身体不适,重则危及生命安全。本文将系统科普中暑相关知识,助您科学预防、正确应对高温威胁。

一、中暑:身体过热引发的"系统危机"

中暑是高温高湿环境下,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导致的急性病症。当产热速度超过散热能力,核心体温攀升至40°C以上,体内各器官系统将出现功能紊乱,严重时可发展为多器官衰竭。

二、中暑诱因:环境与个体因素双重作用

(一)环境风险

当气温≥35°C、湿度较高时,汗液蒸发受阻;烈日直射、通风不良环境更会加速热量积聚。

(二)高危人群

1. 特殊群体:65岁以上老年人、婴幼儿、孕产妇

2. 基础疾病患者:心血管疾病、神经系统疾病、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,以及肥胖、甲亢、皮肤病患者

3. 特殊状态:脱水、过度疲劳、睡眠不足、饮酒过量人群

4. 药物影响:服用利尿剂、抗组胺药等影响体温调节的药物者

5. 着装不当:穿着不透气衣物增加散热难度

三、中暑分级:从预警到急症的发展轨迹

(一)先兆中暑

- 症状:大量出汗、头晕眼花、注意力下降、四肢乏力等

- 体温:<38°C,及时干预可避免恶化

(二)轻症中暑

- 症状:面色异常、皮肤灼热、脉搏加快、血压下降

- 体温:≥38°C,需立即处理并就医

(三)重症中暑(医学急症)

类型典型表现核心机制救治要点
热痉挛四肢/腹部肌肉抽搐盐分大量丢失补充电解质
热衰竭极度虚弱、晕厥前兆循环血量不足快速补水防进展
热射病体温>40.5°C、意识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黄金30分钟降温

四、致命威胁:热射病的凶险与急救

热射病作为中暑最危重类型,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和凝血功能障碍。抢救关键在于发病30分钟内将体温降至39°C以下,每延迟1分钟死亡率显著上升。

五、预防中暑:九项科学防护措施

1. 错峰出行:10:00-16:00减少外出,必要时选择阴凉路线

2. 防晒装备:佩戴宽檐帽、太阳镜,穿着浅色透气衣物,涂抹SPF30+防晒霜

3. 科学补水:每小时饮水200-400ml,出汗后补充电解质饮品

4. 环境降温:室内保持26-28°C,善用公共纳凉场所

5. 劳逸结合:避免高温时段剧烈运动,户外作业增加休息频次

6. 重点监护:关注老幼病弱群体,杜绝车内滞留

7. 饮食调节:多食蔬果,避免高糖高脂食物

8. 随身防暑:携带清凉油、湿毛巾等应急物品

9. 实时关注:留意天气预报,提前做好防护

六、中暑急救:六步科学处置流程

1. 快速识别:发现高温环境下异常症状

2. 转移避险:移至阴凉通风处,抬高下肢15-30cm

3. 高效降温:

- 脱去多余衣物

- 冷水擦拭大血管部位

- 冰袋包裹颈部、腋下

- 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

4. 谨慎补水:清醒无呕吐者少量多次饮水

5. 紧急送医:重症患者立即拨打120,持续降温等待救援

6. 辅助处理:防误吸、防抽搐、必要时心肺复苏

七、安全警示

1. 预防优先:重视高温预警,避免侥幸心理

2. 警惕先兆:出现不适立即采取降温措施

3. 杜绝隐患:严禁将人员或宠物滞留车内

4. 社区关怀:关注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

5. 康复护理:痊愈后避免立即重返高温环境

渠县人民医院温馨提示:如遇中暑紧急情况,请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或7322120。掌握科学防暑知识,筑牢健康安全防线,共同度过清凉一夏!

审核:贾洋洋  供稿:李冬

【字体: 】【收藏】【打印文章】【查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