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大街上,仔细观察就会发现,几乎每个人的皮肤上都有几颗或大或小的色素痣。它们或低调地藏在发间,或醒目地出现在脸上,很多人对这些“小斑点”习以为常,却不知道有些痣暗藏风险。今天,就带大家深入了解色素痣,揭开它的神秘面纱。
一、色素痣从何而来?
色素痣的形成,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遗传是重要因素之一,有些人天生就容易长痣,这是基因在“作怪”。随着年龄增长,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逐渐增多,新的痣可能悄悄出现,就像岁月留下的印记。阳光中的紫外线也是促使色素痣形成的“帮凶”,长期暴露在强烈阳光下,皮肤为了自我保护,会产生更多黑色素,从而增加长痣的风险。此外,激素水平变化,如女性怀孕时体内激素的剧烈波动,也可能让痣的数量增多。某些疾病、服用的药物,甚至皮肤受到创伤,都可能导致色素痣出现。
二、面痣的“家族分类”
面痣根据时间和组织病理学,能分为不同类型。从组织病理学角度来看,皮内痣稳稳地待在真皮层内,通常像个半球形小山坡一样隆起,表面光滑,颜色均匀,给人一种“安分守己”的感觉;交界痣位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,相对比较平坦,颜色有时深浅不一;混合痣则是“混血儿”,同时具备皮内痣和交界痣的特点。
三、这些情况,千万警惕!
大部分色素痣都是“乖宝宝”,但有些可能是潜在的“危险分子”,尤其是恶性黑色素瘤,早期表现可以通过ABCDE法则来识别:
A(Asymmetry,不对称):把痣想象成一幅画,如果左右两边形状差异明显,像被随意涂改过,那就要小心了。良性痣通常对称,而恶性痣可能一边大一边小,形状不规则。
B(Border,边界不规则):良性痣边缘光滑清晰,像用圆规画出来的;恶性痣的边界却模糊不清,呈锯齿状或凹凸不平,就像被啃过一样。
C(Color,颜色不均匀):良性痣颜色统一,不是棕色就是黑色。恶性痣则“五颜六色”,深浅不一,黑色、棕色、红色、白色甚至蓝色混杂在一起,看着很“花哨”。
D(Diameter,直径较大):直径超过6毫米(差不多铅笔橡皮擦大小)的痣需要重点关注,虽然小痣也有恶变可能,但大痣风险更高。
E(Evolution,动态变化):短期内痣的大小、形状、颜色、厚度突然改变,或者出现瘙痒、出血、结痂、溃疡等症状,这是痣在“拉响警报”。
除了ABCDE法则,还有一些情况也不容忽视:成年人(尤其是40岁后)新长出的痣,特别是生长迅速的;长在手掌、脚底、腰部、腋下、指甲下等经常摩擦部位,以及口腔、生殖器等黏膜部位的黑色斑点;家族中有黑色素瘤病史的人;全身痣数量超过50颗,或者存在形态异常的不典型痣,都要定期检查。
四、如何与“痣”相处?
如果色素痣影响美观,或者存在恶变倾向,可以选择治疗。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和手术两类:
(一)非手术治疗:
1.Q开关激光系统:就像精准的“色素杀手”,采用755nm/1064nm双波长设计,脉宽短至5-20纳秒,能选择性破坏黑色素细胞,还不损伤周围组织。不过,直径大于3mm的痣得分2-3次治疗,每次间隔不少于8周。
2.二氧化碳点阵激光:通过微米级光斑产生局灶性热损伤,既能气化痣组织,又能刺激胶原重塑。对于凸起性痣和直径5mm以内的皮内痣效果很好,术后创面愈合快,留疤风险也低。
3.皮秒激光技术:超短脉冲(450-750ps)产生强大的光机械效应,能把色素颗粒粉碎成纳米级。配合Focus透镜阵列,可精准分层治疗,对顽固性太田痣等清除率高达90%以上。
(二)手术治疗:如果物理治疗效果不好,或者痣有恶变倾向、体积较大,又或者特殊部位有美容需求,手术切除是更好的选择。切除后会进行病理组织检查,明确痣的性质,同时采用美容缝合技术,尽量减少瘢痕增生。
五、预防“痣”生,从日常做起
想要预防色素痣,生活中这些小细节别忽视:
防晒很关键:减少在阳光下暴晒,外出涂抹防晒霜,戴上帽子、太阳镜,穿上防晒衣,给皮肤全方位保护。
远离辐射:虽然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表明手机、电脑辐射会直接导致长痣,但减少长时间暴露,对皮肤总是有益的。
健康生活习惯:保证充足睡眠,饮食均衡,多吃蔬菜水果,少吃油腻、辛辣食物,戒烟限酒,让身体保持良好状态。
避免皮肤摩擦:不要过度搓揉面部等部位的皮肤,减少外界刺激。
定期自查:每月进行一次皮肤自检,观察痣的变化;每年到医院皮肤科做一次专业检查,尤其是高危人群。
色素痣虽然常见,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。了解它的形成、分类、危险信号和应对方法,养成良好的预防习惯,就能更好地与这些皮肤上的“小印记”和谐相处,守护皮肤健康。如果对色素痣还有任何疑问,及时咨询专业皮肤科医生,别让小问题变成大麻烦!
渠县人民医院医学美容科地址
门 诊:新门诊综合大楼4楼
住院部:新门诊综合大楼13楼